从一大到二十大党的光辉历程党史学习党课PPT课件

从一大到二十大党的光辉历程党史学习党课PPT课件插图

汇报:党支部       时间:2024/04/30      从一大到二十大 党的光辉历程

第一部分中国共产党 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从一大到二十大——党的光辉历程

1921年7月23日晚,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正式开幕。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

一大举行第六次会议,原定议题是通过党的纲领和决议,选举中央机构。但会议刚开始几分钟,法租界巡捕房密探突然闯入,这次会议被迫中断,大家分头离开。转移出来的一大代表当晚集中于李达寓所商讨,大家一致认为会议不能在上海举行了,当时在场的李达夫人王会悟提出:不如到她的家乡嘉兴南湖开会,离上海很近,又易于隐蔽。代表们分两批乘火车前往嘉兴。两位国际代表及李汉俊、陈公博都未去嘉兴。11时许,一大会议在缓缓划行的南湖画舫上继续开始了。南湖会议讨论并通过《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 《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决议》,选举中央领导机构,选举陈独秀任书记,张国焘为组织主任,李达为宣传主任。各地代表报告本地区党团组织的状况和工作进程,并交流了经验体会。25、26日休会,用于起草党的纲领和今后工作计划。27、28和29日三天,分别举行三次会议,集中议论此前起草的纲领和决议。一大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

 

第二部分中国共产党 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从一大到二十大——党的光辉历程

1922年7月16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中共二大会址上海南成都路辅德里625号的资料照片

鉴于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遭到法国巡捕破坏的教训,“二大”采取了较为严格的保密措施。大会决定以小型的分组会为主,尽量减少全体会议的次数,每次会议都要更换地址。大会共进行了8天,举行了三次全体会议。陈独秀主持大会。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国共产党章程》等9个决议案。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央执行委员会,陈独秀、邓中夏、张国焘、蔡和森、高君宇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另选出三名候补执行委员。陈独秀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蔡和森、张国焘分别负责党的宣传和组织工作。中共二大正确地分析了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动力和前途,指出了中国革命要分两步走,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各民族人民的革命斗争指明了方向,对中国革命具有重大的深远的意义。

第三部分中国共产党 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从一大到二十大——党的光辉历程

1923年6月12日至20日,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蔡和森等来自全国各地及莫斯科的代表近40人出席大会,他们代表了全国420名党员。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参加了会议。陈独秀主持会议并代表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会作报告。中共三大会址广州东山恤孤院三十一号(现恤孤院路三号)的资料照片

大会的主要议程有三项: 一、讨论党纲草案;二、讨论同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问题; 三、选举党的中央执行委员会。大会选举陈独秀、蔡和森、李大钊、谭平山、王荷波、毛泽东、朱少连、项英、罗章龙等9人为中央委员,邓培、张连光、徐梅坤、李汉俊、邓中夏5人为候补中央委员,由陈独秀、蔡和森、毛泽东、罗章龙、谭平山(后由于谭平山调职,改为王荷波)5人组成中央局,陈独秀为委员长,毛泽东为秘书,罗章龙担任会计,负责中央日常工作。

第四部分中国共产党 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从一大到二十大——党的光辉历程

1925年1月11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图为中共四大纪念馆

4、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候补执行委员5人:邓培、王荷波、罗章龙、张太雷、朱锦堂。新当选的中央执行委员共9人:陈独秀、李大钊、蔡和森、张国焘、项英、瞿秋白、彭述之、谭平山、李维汉;在随后举行的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陈独秀当选为中央总书记兼中央组织部主任,彭述之任中央宣传部主任,张国焘任中央工农部主任,蔡和森、瞿秋白任中央宣传部委员,以上5人组成中央局。党的四大最重要的贡献是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和工农联盟问题。党的四大作出的各项正确决策,为大革命高潮的到来作了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第五部分中国共产党 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从一大到二十大——党的光辉历程

1927年4月27日至5月9日,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武汉召开。出席大会的代表有:陈独秀、蔡和森、瞿秋白、毛泽东、任弼时、刘少奇、邓中夏、张国焘等82人,代表着57967名党员。共产国际代表罗易、鲍罗廷、维经斯基等出席了大会。 陈独秀代表第四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向大会作了《政治与组织的报告》。中共五大旧址的资料照片

5、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党的五大虽然批评了陈独秀的错误,但对无产阶级如何争取领导权,如何领导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如何对待武汉国民政府和国民党,特别是如何建立党的革命武装等迫在眉睫的重大问题,都未能作出切实可行的回答,因此,难以承担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挽救大革命的重任。而真正结束中央所犯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制定正确的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方针,是在3个月后的八七会议上完成的。大会通过了《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议决案》《土地问题议决案》等,选出了由31名正式委员和14名候补委员组成的党的中央委员会。随后举行的五届一中全会选举陈独秀、蔡和森、李维汉、瞿秋白、张国焘、谭平山、李立三、周恩来为中央政治局委员,苏兆征、张太雷等为候补委员;选举陈独秀、张国焘、蔡和森为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陈独秀为总书记。大会第一次选举产生了中央监察委员会,由正式委员7人、候补委员3人组成。

第六部分中国共产党 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从一大到二十大——党的光辉历程

1928年6月18日至7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出席大会的代表共142人,其中有表决权的正式代表为84人。 中共六大是唯一一次在国外召开的党的代表大会。中共六大之所以在莫斯科召开,是因为国内当时正处在极为严重的白色恐怖中,很难找到一个安全的开会地点,加上1928年春夏间共产国际将相继在莫斯科召开几个大会,考虑到届时中国共产党都将派代表出席这几个大会,而且中共中央也迫切希望能够得到共产国际的及时指导,遂决定党的六大在莫斯科召开。莫斯科近郊中共六大会议会址的资料照片

6、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瞿秋白代表第五届中央委员会作《中国革命与共产党》的政治报告, 周恩来作了组织报告和军事报告,李立三作农民问题报告,向忠发作了职工运动报告, 共产国际代表布哈林作了《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的任务》的报告。大会通过了关于政治、军事、组织、苏维埃政权、农民、土地、职工、宣传、民族、妇女、青年团等问题的决议,以及经过修改的《中国共产党党章》。六大选举产生了新的中央委员会:中央委员23人,候补中央委员13人。随后召开的六届一中全会选举苏兆征、项英、周恩来、向忠发、瞿秋白、蔡和森、张国焘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关向应、李立三、罗登贤、彭湃、杨殷、卢福坦、徐锡根为政治局候补委员;选举苏兆征、向忠发、项英、周恩来、蔡和森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委员,李立三、杨殷、徐锡根为常委会候补委员。六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会议选举向忠发为中央政治局主席兼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主席,周恩来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秘书长。党的六大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和历史条件下召开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会议。六大认真地总结了大革命失败以来的经验教训,对有关中国革命的一系列存在严重争论的根本问题,作出了基本正确的回答。

第七部分中国共产党 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从一大到二十大——党的光辉历程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出席七大的代表共755名,其中正式代表547名,候补代表208名,代表全党121万党员,分为中直(包括军直系统)、西北、晋绥、晋察冀、晋冀鲁豫、山东、华中和大后方8个代表团。中共七大是会期最长的一次党的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会场资料照片

7、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七大原定会期较短,大会开始后,代表们纷纷要求延长,大会发言人数也突破了原定人数,先后在大会上发言的还有陈云、彭德怀、张闻天、李富春、陈毅,叶剑英、杨尚昆、刘伯承、彭真、聂荣臻、陆定一、乌兰夫、博古、高岗等,他们的发言受到大会的普遍欢迎。 大会经过深入讨论,一致通过了关于政治、军事、组织方面的报告,通过了政治决议案、军事决议案和新的党章。大会号召全党发扬三大作风,带领全国人民为实现党的任务而斗争。大会选举产生了新的中央委员会和中央领导机构。其中,中央委员44人,中央候补委员33人。随后召开的七届一中全会,选举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陈云、康生、高岗、彭真、董必武、林伯渠、张闻天、彭德怀为中央政治局委员;选举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为中央书记处书记;选举毛泽东为中央委员会、中央政治局主席。选举任弼时为中央秘书长,李富春为副秘书长。

7、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第八部分中国共产党 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从一大到二十大——党的光辉历程

1956年9月15日至27日在北京举行。到会代表1021人,请假5人。图为八大会址

8、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对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作出了科学的判断;确定了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提出了执政党建设的问题,强调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反对个人崇拜,发展党内民主,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体现了执政党的特点,强调贯彻执行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和群众路线,规定全国、省、县级代表大会实行常任制。大会通过了《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和《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大会选举了由97名委员和73名候补委员组成的中央委员会。随后召开的八届一中全会选举了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务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委员会主席,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为副主席,邓小平为总书记;选举了由17名委员和4名候补委员组成的中央监察委员会。

第九部分中国共产党 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从一大到二十大——党的光辉历程

1969年4月1~24日在北京举行。出席代表1512人,代表全国2200万名党员。毛泽东主持大会开幕式并致开幕词。会议讨论并通过了林彪代表党中央作的政治报告和《中国共产党章程》。其中党章把林彪作为“毛泽东同志的亲密战友和接班人”写入总纲。大会还选举了中央委员会。 图为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现场

第十部分中国共产党 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从一大到二十大——党的光辉历程

1973年8月24日至28日在北京举行。出席大会的代表1249人,当时全国有2800万名党员。周恩来作政治报告,王洪文作《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大会通过了政治报告和经修改的党章,选举了由195名委员和124名候补委员组成的中央委员会。随后召开的十届一中全会选举了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务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委员会主席,周恩来、王洪文、康生、叶剑英、李德生为副主席。十大继续了九大的“左”倾错误。图为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现场

第十一部分中国共产党 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从一大到二十大——党的光辉历程

1977年8月12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应到大会的代表1510人代表全国3500多万党员。华国锋作政治报告,叶剑英作《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邓小平致闭幕词。大会宣告历时10年的“文化大革命”已经结束,重申建设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的任务,但没有能纠正“文化大革命”的“左”倾错误理论、政策和口号。大会通过了经过修改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和《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关于修改党的章程报告的决议》。大会选举了由201名委员和132名候补委员组成的中央委员会。图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现场

第十二部分中国共产党 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从一大到二十大——党的光辉历程

1982年9月1日至11日在北京举行。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1545人,候补代表145人,代表全国3900多万名党员。图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场

大会通过了《关于十一届中央委员会报告的决议》、 《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的决议》和《关于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大会选举了由210名委员和138名候补委员组成的中央委员会,选举了由172名委员组成的中央顾问委员会和由132名委员组成的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第十三部分中国共产党 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从一大到二十大——党的光辉历程

1987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在北京举行。赵紫阳作《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报告。大会提出并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制定了“三步走”发展战略和各项改革任务。图为中共十三大会场

大会通过了《关于十二届中央委员会报告的决议》、《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部分条文修正案〉的决议》、《关于中央顾问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和《关于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大会选举了由175名委员和110名候补委员组成的中央委员会,选举了由200名委员组成的中央顾问委员会和由69名委员组成的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第十四部分中国共产党 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从一大到二十大——党的光辉历程

1992年10月12日至19日在北京举行。江泽民作《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的报告。大会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要求全党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图为中共十四大会场